聖雅各福群會「泥到未來」陶藝展 以陶泥探索自然與建築世界

編輯:zerocheung
責編:張艷玲

【橙訊】即日起至1月29日於PMQ元創方,可以看到由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藝想」主辦的「泥到未來」陶藝展覽,展出由15位「藝想」創作人(下稱「師傅仔」)創作的超過50件作品,主題圍繞大自然生物、建築和五感等,展示師傅仔過去3年的陶藝修煉成果,讓公眾感受師傅仔的創作遊歷及他們所創造的世界。

超過50件作品展3年陶藝之旅

是次展覽為「泥到未來」計劃的第三部曲,為期3年的計劃讓師傅仔在本地陶藝家張啟新、簡瑞芬、劉瑋珊、李慧嫻及謝友捷的引導下,通過認識物料、鍛練不同陶藝技巧、創作作品等方式探索創作方向,發展藝術作為表達的媒介,繼而邁向陶藝家之路。例如在創作昆蟲作品中,導師劉瑋珊先讓師傅仔欣賞昆蟲標本、以顯微鏡研究昆蟲結構等,讓他們發現感興趣的內容,然後鼓勵師傅仔根據個人取向發展創作,最後衍生出多組風格各異的昆蟲作品系列,包括豬和昆蟲結合體的《豬蟲軍隊》、攻擊型的昆蟲系列、單腳螞蟻家族系列等。而是次展覽主要展示師傅仔在張啟新、簡瑞芬及劉瑋珊引導下創作的作品。

創作過程就是溝通方法

Ray跟師傅仔相處了十多堂,他坦言平日習慣用說話跟學生溝通。「這次需要加上更多時間觀察,透過身體語言、造紙泥、創作過程中觀看彼此的創作手法等來溝通。有時我搓泥時,他們覺得有趣就會跟着搓,如果他們做別的事,我又看看他們在做甚麼,然後互相學習,又嘗試在他們創作過程中加入不同元素的建議,看看他們怎樣回應。」

紙泥其實是在泥中加入紙材,不同的泥加入不同的紙會產生不同的質感,亦會增加泥的黏性,裂開也容易修補。

師傅仔譚量雄作品《橋》擁有獨特的質感,並為觀者帶來廣闊的想像空間。

師傅仔許家豪對攻擊型的昆蟲特別感興趣,創作了《鐵尺蜈蚣》及一系列剛強有力的作品。

師傅仔黃震邦將昆蟲結合野豬,創作《豬蟲軍隊》。

日夜場景創造另類陶藝觀賞體驗

展覽把兩間相連房間劃分為「日」與「夜」,讓觀眾從「日間」開始,沿途經過小石像、維多利亞港和各式各樣的陶瓷貝殼,繼而再走到「夜晚」,透過每件雨聲筒的釉色變換,在夜光中觀看師傅仔如何以陶藝演繹、延伸甚至改變自然和環境物質的形態。展期期間亦設有導賞活動,讓師傅仔與公眾一同遊歷「泥到未來」的小時空。

從日間看「泥到未來」的陶瓷世界。

從夜間看「泥到未來」的陶瓷世界。

以親身經歷及探索為創作根據

整個創作過程以每位師傅仔的親身經驗和探索為根據點,讓他們的想法得以發酵並自由抒展。計劃藝術顧問暨著名陶藝家羅士廉指:「每位師傅仔都具創作的意慾及追求,創作過程包括開拓、刺激、感受、沉澱及轉化等,讓他們對身邊事物、環境和大自然有更深入的觀察和體會,轉化成更具個性的藝術創作。」

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高級經理張文頴表示,計劃希望讓一班熱愛創作的復康人士追尋夢想,而藝術創作對於復康人士來說,除了是視覺語言,更是一份成就、一份可以拼搏的事業,甚至推動大眾,重拾對希望的追求。

師傅仔劉思奧作品《蟹貝殼》延伸對貝殼形態及色澤的想像。

師傅仔梁翠雲作品《大狗》,以溫柔的線條,告訴我們動物的心底話。

師傅仔蕭宇恆在陶藝家張啟新的課堂中,憑記憶用陶泥描繪維多利亞港畔的城市景貌。

陶藝家簡瑞芬引導藝想師傅仔黃立江蒙眼創作,鍛鍊觸覺敏銳感。

陶藝家劉瑋珊帶來幻燈片,把昆蟲影像投射在師傅仔的手上,藉以介紹不同種類的昆蟲。

「泥到未來」陶藝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3年1月29日(年初一及年初二除外)

時間:下午12時至7時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H506-507

參展師傅仔:周嘉諾、許家豪、許泊、洪鳴謙、郭百宜、黎健生、劉海樂、劉思奧、李嘉樂、梁翠雲、蕭宇恆、譚量雄、黃震邦、黃立江、余國漢

公眾查詢:請致電 2831 3299或電郵 [email protected]

按此瀏覽活動詳情

有關「泥到未來」:「藝想」「泥到未來」獲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資助,並由著名陶藝家羅士廉擔任藝術顧問。2020年開始,為期3年的計劃讓15位師傅仔透過5位本地陶藝家教授的藝術課程,深化創作技巧,研習物料,表達想像,踏上藝術修煉之道。計劃進行了一系列項目,包括多次展覽,與大眾分享創作過程的點滴。

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