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雅各福群會專訪 同師傅仔跟住泥
2023年12月24日
三位師傅仔(左起)洪鳴謙、蕭宇恆、黄震邦,和顧問導師陳思光(Ray)
教聲 / 按此進入網站
由早年的「泥搞奧運」,到近年的「陶塑記憶」、「泥到未來」等待。「跟住泥」是藝想最新的藝術項目,獲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資助。聖雅各福群會助理藝術發展經理李祥坤表示,「跟住泥」是「泥到未來」的延續,因為有感藝想有不少相當資深的師傅仔,而為期兩年半的「跟住泥」,就邀請了四位本港陶藝家擔任顧問導師,以一對三形式,進行4-5個月的研習,希望提升師傅仔的陶藝技巧,啟發他們創作,並發展出個人風格。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助理教授及香港當代陶藝協會前會長陳思光(Ray)是其中一位顧問導師,他帶領着黄震邦、蕭宇恆、洪鳴謙三位師傅仔,以玩物料為主,教導他們在泥中加入紙張變成紙泥,再看看這「新物料」會否為創作帶來更多新的可能。
聖雅各福群會藝術發展經理鄧嘉寶表示,Ray的創作以探索物料為主,這也是邀請他合作的原因,希望帶給師傅仔在陶藝創作上一個新角度。至於從未擔任過藝想導師的Ray,首次跟師傅仔在陶藝創作一同探索,感覺很新鮮,覺得不但可以幫人,亦對藝術發展有正面影響。
創作過程就是溝通方法
Ray跟師傅仔相處了十多堂,他坦言平日習慣用說話跟學生溝通。「這次需要加上更多時間觀察,透過身體語言、造紙泥、創作過程中觀看彼此的創作手法等來溝通。有時我搓泥時,他們覺得有趣就會跟着搓,如果他們做別的事,我又看看他們在做甚麼,然後互相學習,又嘗試在他們創作過程中加入不同元素的建議,看看他們怎樣回應。」
他們正合力完成一件作品
師傅仔有話說
黄震邦(2006年加入藝想,陶瓷經驗:17年)
阿邦是非常資深的師傅仔,好記得製作紙泥的步驟,在訪問過程中非常享受搓泥。他對物料有獨特的睇法和創作節奏,例如會在作品上壓出許多圓點,並會上釉,創作自己心目中的作品。對他來說,創作過程已經有很大滿足感。
蕭宇恆(2008年加入藝想,陶瓷經驗:15年)
阿恆除了鍾情於創作建築作品,對符號亦有偏愛,他會將以前在數學堂學過的符號運用到作品上,成為他的特色。阿恆過去的作品較為細件,這次Ray建議他造一隻大碟,他就用紙泥板造成大碟,將符號貼上,成為一件他很滿意的作品。另外,他又將符號黏貼在薄薄的球狀紙泥上,難度相當高。
洪鳴謙(2017年加入藝想,陶瓷經驗:6年)
阿謙給Ray一個暱稱「Ray架喇」,熱愛游泳的他很喜歡手上的「獅子魚」,每每將這條魚拿到自己的面前,自己的眼睛對準魚眼的位置,「人魚合一」。這獅子魚本來是平面的作品,Ray建議他嘗試用紙泥令它有不同面貌,於是阿謙就用一條條的紙泥黏貼起來,將魚變得立體。而另一件作品「鯊魚」,魚身上會看到幾隻馬的圖案,是運用了移印的技巧造出來。
三位師傅仔在Ray的獨特引導下,互相建立信任,他們看着Ray的創作,各自又會有所好奇和啟發,十幾堂過後已經造出多件作品。「跟住泥」稍後會透過線上線下分享作品,與公眾及世界連繫,展現生活片段,以陶藝說故事。
其他作品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9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