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 © 2019 - 2024 St. James’ Settl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藝想 St. James' Creation

  • 主辦及鳴謝

Browse:

  • Home
  • SJC
  • Page 2
Read more

【越後妻有 2018】 從「大地予我」到香港部屋 :一趟香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遊

SJC / September 24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越後妻有 2018】 從「大地予我」到香港部屋 :一趟香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遊2018年9月24日STANDNEWS 立場新聞  /  按此進入網站月初到日本新潟縣參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祭),回港不久就遇上颱風山竹。這個颱風近乎癱瘓香港,市內水浸、積沙、倒樹不斷,善後工作仍在進行;延伸出香港政府不善管理樹木、廢木的問題,再一次叫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如何與自然互惠共存?另邊廂,藝術祭由2000年以來,已打著「以藝術讓人與自然連結」的旗幟,嘗試承傳與發展地域文化。自2015年,有一群香港農夫以一個集藝術、農耕和教育的計劃「大地予我」進入藝術祭;今屆更有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在當地建一間香港部屋,展示香港藝術家創作,期望建構一種連結人身自然的人文風景。過去兩個月,時有聽到藝文界朋友說,「今年藝術祭多咗好多香港人」、「暑假個個都去晒藝術祭喎」;連旅遊雜誌、網媒都寫寫藝術祭指南。霎時炒起這股藝術祭熱,想想也多得新建的香港部屋,香港能有名有姓地落腳藝術祭,成為其中一份子。「越後妻有」由日本古地名「越後國、妻有庄」而來,現今指的是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區域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比東京23區還要廣闊,是一被大自然包圍的地區,有不少農村聚落,冬天是日本豪雪地帶一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每三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是第七屆,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祭。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地方再造為目標,將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自然,發掘地方蘊含的價值和潛在的魅力,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地域的資源,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 撮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中文網站香港部屋座落於新潟中魚沼郡津南町市郊的上鄉村落,設計成員包括,葉晉亨、吳鎮麟、許祟正、劉駿達、李烈君、劉業斐及游超婷。部屋高約六米,有展覽廳、藝術家的居住空間和社區廚房,加入香港特色的建築元素,包括鐵閘、白鐵信箱、霓虹燈。展場牆上掛起「路人甲」的相片;地櫃則展出藝術家從村民收集得來的照片、文獻等。參觀者可以在舊物中,找找幾位「路人甲」的出處。設計團隊展述設計理念: 津南的上鄉被大自然緊緊包圍著,是一個有大樹,有小草,充滿着雪國風貌的青蔥之地。我們不想破壞這份自然和寧靜,便以樹枝的幾何作為部屋的主要結構。 屋頂微微傾側,和村落中此起彼落的民居建築物互相呼應。我們用新潟當地的魚沼杉木和常見的鍍鐵板作為部屋屋身的主要物料。我參觀部屋之先,刻意不閱讀它相關的介紹,想捕捉直覺經驗和感覺。木屋小巧精緻,加上「部屋」二字,日本味濃。入到屋內,間格很簡單,正門右邊是一個簡單的接待櫃台,安裝一道參照香港舊舖鐵閘製成的白鐵百葉鐵閘,也放置一些介紹部屋和參展香港藝術家的單張。節期內[1] ,部屋正展出藝術家梁志和及黃志恆的作品《津南遺失博物館》,牆上掛滿大大張的人像照。梁黃二人在津南社區向名村民收集他們的生活舊相片,攝於上世紀六至七十年代,並抽取其中被隨機攝入的七位「路人甲」,邀請模特兒角色扮演,在攝影棚中重塑這七位同樣見證歷史的陌生人。藝術家以此反映照片另類的閱讀方法,嘗試在消失的故事中,賦予「遺失」者的歷史價值和意義。香港農夫大家介紹「大地矛我」農田,阿手在左一。「我們嘗試以自然永衡法耕作,跟其他田的確格格不入,要知道這裡的田好整齊,不要有雜草,也會用化學農藥的。而村民見有人由這麼遠的地方來耕田,會感到好開心。」香港人到跟當地農夫學農耕技術,也嘗試把香港的農作物移到當地試種。「這裡的泥土的確好肥沃,我們試過在一平方米內,可以有六至七個南瓜收成!不過這裡可以種的農作物也較單一。」冬天的新潟縣冰天雪地,積雪可達5米以上;到翌年4 、5月融雪後,農夫要把往後半年時間耕作,到九月開始收成,又要慢慢準備過冬。「反而在香港,全年都可以耕種,不同地區可出產不同農作物。例如上水種紅菜頭,荃灣的川龍種西洋菜。」阿手說:「之前我們拿了莧菜的菜種來,今年就試試種西洋菜。」圖為田裡的莧菜。這塊香港田以山水灌溉,經搭建一條引水道,把附近的山水引渡過來。「山水有豐富的礦物質,土壤肥沃,農作物生長的好好。其他人都已用機械協助灌溉,我們反過來好像用回舊方法。這令我思考用電的確是方便快捷,但當要處理核災時,要用上很多很多時間。這又是否仍然是『省時』呢?」來自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的一群師博仔,創作近百件陶藝作品「薯頭薯舞」於農田旁展出。大地藝術祭的目的,是為人口稀少和老化的鄉郊,帶來城市的活力和朝氣。但多年以來,亦有另一個論調提出:是藝術祭帶城市人回到自然當中。阿手與我們一行幾人,走到田裡和柏油路上,大家談的是務農工作、耕作時序、農耕技術,一切純粹基本,關乎生存生活。再想到在香港,一說農田和鄉郊,就是土地大辯論、地權之爭當中。如果硬要為港人攀涉水來耕田找一個理由,說是希望可以找到讓人回歸生活、純粹感受生活的機會,又會否教我們這群自詡為國際城市的人,自慚形穢?重回土地根本意義,生出食物,養活百物;在香港的土地,則想逆轉化硬地,生出鋼根與水泥。在思考自然與我們關係之前,可能先要知道我們如何理解自然。註[1]: 節期後,部屋會分別於2019及2020年,邀請藝術家尹麗娟、L sub (白雙全、胡敏儀及嚴瑞芳),駐留當地,以藝術探索當地鄉野自然和人文文化,及展示其藝術創作成果。——-【基本資料】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8展期:2018年7月29日(日)至 9月17日(一)「大地予我」展覽:越後妻有文化中心·十日町中央公民館 (新潟縣十日町市本町一丁目上508-2 )農田:新潟縣十日町帝松代山香港部屋地址: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29-4<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花木人 陶藝展覽

SJC / August 27th, 2019 / 0 Comment

花。木。人。 陶瓷花器展覽一眾師傅仔跳進花花世界,創作獨特個性的花器。一隻小船,小動物造型兜,茶壺,花瓶,盛載著花朵、植物,充滿著色香味和希望。 參展人:歐鑑賢|周嘉諾|朱寶和|許家豪|許泊|洪鳴謙|郭百宜|劉海樂|劉思奧|李嘉樂|梁翠雲|盧美珍|蕭宇恆|譚量雄|黃震邦|黃立江

Read more

聖雅各福群會陶塑展覽 展出復康人士與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SJC / May 24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聖雅各福群會陶塑展覽 展出復康人士與藝術家的心血結晶2019年5月24日熱血時報  /  按此進入網站「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天才橫溢,自然可以如此豪氣,一群復康人士難道就不能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從師傅仔的作品裏面,你會見到一個個率真躍動的心𤫊,千萬不要帶着憐憫的眼光,他們就是精彩動人,帶着一股純真又攝人的魅力,只要你打開心扉,便會體會當中的美好,越簡單,越純粹,越接近美,越接近真實。」聖雅各福群會藝想「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 策展人羅士廉(Chris)如是說。 聖雅各福群會「藝想」工作室「藝想」將於本周六(5月25日)開放工作室,舉行免費陶泥活動:《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展出作品及一系列活動,供公眾參加。  為何該會會開展「藝想」這個項目呢?原來是為了為復康人士尋求陶藝體驗機會。 「藝想」成立於1999年,最初是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庇護工場的一個項目。「藝想」的創作及教學團隊主要由復康人士(師傅仔)組成、聖雅各群福會人員負責行政及策劃工作,並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參與。小題:寓生命於藝術「藝想」主要工作,是推動復康人士藝術創作、舉辦展覽、策劃社區藝術計劃及公眾推廣,透過藝術媒介,分享快樂的種子。Chris說道:「『藝想』是藉着藝術的表達去帶出每一個人都能夠公平地發揮各自的才能,學習欣賞,認同,互相包容,接納,彼此尊重,從師傅仔的作品裏面,你會見到一個個率真躍動的心靈。」 「千萬不要帶着憐憫的眼光,他們就是精彩動人,帶着一股純真又攝人的魅力,只要你打開心扉,便會體會當中的美好,越簡單,越純粹,越接近美,越接近真實。」 而透過參與創作,「師傅仔」由受助的一群,轉變為推動藝術,推動對生命的熱愛的陶藝創作人,回饋社會。可以說寓生命於藝術。 「在師傅仔的世界裏,會重拾到我們遺忘了的點滴,提醒着我們生命的價值,更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身邊一切的美好。」小題:成績斐然 展出海外那麼,這些年來,「師傅仔」為我們帶來了甚麼呢?原來「藝想」培育多位陶藝創作人成為「師傅仔」,教授陶藝課程,他們的作品不只在香港得到認同,並且走向世界,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地都有展出,交流、獲獎及收藏。 早在2013年,「師傅仔」創作「教與育的種子百年樹人」戶外陶塑,設置於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花園。2015年獲邀代表香港參與韓國「京畿世界陶藝雙年展」,共有兩組作品參展;16年獲邀參與「信樂吹來的風日本、台灣、澳門、香港交流展」並於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產業展示館展出;同年參與台灣、日本、香港聯展的「人間–原生藝術展」,於台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2018年獲邀參展「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大地予我」項目,創作多組作品,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同好者及社區人士交流分享。小題:結更多善良的種子在2017至2019年,「藝想」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開展《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項目,於2019年底舉辦大型社區藝術活動。 「我從來相信,最恆持的力量,是從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開始,「藝想」是一種藝術和生命的教育,他帶來一股活潑又有創意的能量,通過多年來師傅仔和大家的努力,不斷滋養着我們的心靈,把愛和善帶入社區,感動了香港,更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希望『藝想』繼續壯茁成長,開更多漂亮的花,結更多善良的種子,讓更多人感受到充滿藝術和愛的生活有多美好!」Chris感嘆。 現代人習慣了社會的種種,漸變麻木,好的壞的,都再也分不清了。或許,我們是時候讓藝術滋潤僵硬的心,喚起那陌生的真。 活動日期: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5時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85號六樓  藝想 活動:開放工作室/作品展示/錄像放映/陶泥體驗/故事杯創作/有獎比賽<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隔牆有耳:唐偉康去藍屋 織織復織織 – 李八方

SJC / March 26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隔牆有耳:唐偉康去藍屋 織織復織織 – 李八方2019年3月26日蘋果日報  /  按此進入網站唐偉康喺婆婆指導下,試用藍屋一部木製人手織布機。美領館fb圖片早排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公開批評北京干預香港事務,危及香港營商環境,結果引起成班極左派反擊,不過呢啲噪音對唐偉康似乎冇影響,佢就繼續四圍落區出巡視察民情,今次唐偉康就去灣仔古蹟藍屋參觀,仲即場表演佢藝術天份!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facebook噚日貼咗唐偉康參觀灣仔藍屋嘅相,藍屋建築群係政府活化古蹟計劃嘅項目,唐偉康係個post話多謝負責單位聖雅各福群會帶佢參觀灣仔藍屋同呢個會嘅創作坊「藝想」。唐偉康又話見到咁有歷史嘅藍屋入面公寓仲保存得好好,俾佢體會到當時住戶嘅生活狀況,而佢亦貼咗多張喺藍屋入面嘅相,似乎佢真係好like藍屋。唐偉康仲特別提醒大家,唔好錯過佢貼嘅最後一張相喎!呢張原來係佢由一名婆婆指導下,試用一部木製人手織布機,唐偉康仲認叻話其實佢都有啲藝術天份!<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種子 希望的密碼 陶藝展覽

SJC / March 12th, 2019 / 0 Comment

種子 希望的密碼挽著山羊的鬍子,跟著螞蟻走回家,跳進松鼠的嘴巴,迎風涉水,開始我們的探險。堅硬的盔甲,柔軟的棉襖,薄如紙的紗衣,我們外表獨特。身體可以摺疊、細長、扁平,可以意想不到。帶著生命的密碼,經歷繁衍,盛放,凋零……循著大自然的法則,生生不息。微小,卻帶來果實纍纍的收成。我們都擁有多樣性。守望,尊重,彼此和諧共處。藝想師傅仔從果園樹上的檸檬到實驗室顯微鏡中的影像,逐一偵查,找出了種子的樣貌與內涵。他們不再沉睡,破解密碼,為生命喝采。參展人:歐鑑賢|周嘉諾|許家豪|許泊|郭百宜|劉海樂|劉思奧|李嘉樂|梁翠雲|盧美珍|蕭宇恆|譚量雄|黃震邦|黃立江鳴謝:伍宗琳女士周勤儀女士崔子若女士簡瑞芬女士羅士廉先生Ms Sophie Munns攝影作品:崔子若陶泥創作:

Read more

《小事大意義》:陶塑友情

SJC / October 2nd, 2018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小事大意義》:陶塑友情2018年10月2日有線寬頻  /  按此進入網站陶塑友情今集《小事大意義》會看,一名智障人士和一名大學講師,組成一對陶瓷拍檔。在製作過程中,不用言語,也能認識彼此的世界。

Read more

10年工夫製陶瓷 復康師傅仔 巧手搓出C朗

SJC / September 24th, 2018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10年工夫製陶瓷復康師傅仔 巧手搓出C朗2018年7月8日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  按此進入網站【2018世界盃】【本報訊】世界盃進入四強階段,大家最難忘的,是巴西的尼馬碌地表演?還是葡萄牙的基斯坦奴朗拿度(C朗)大演帽子戲法?來自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的「師傅仔」蕭宇恆就鍾情C朗,做觀眾之餘,他更運用一雙巧手,搓出一個栩栩如生的C朗陶瓷公仔!眾多球星,為何偏偏選中C朗?蕭師傅簡單直接:「佢都幾靚仔呀!」記者:陳芷昕復康人士蕭宇恆(左)由庇護工場學員變成師傅仔,於聖雅各福群會藝想開班授課。訪問當日是蕭宇恆製作C朗陶瓷的第三日。陶瓷已成形,只見C朗眉毛緊皺,雙目圓瞪,右腳屈曲蓄勢待發,隨時猛力踢出腳下足球。與渾身是勁的C朗不同,氣定神閒的蕭宇恆拿着竹籤和手術刀,小心翼翼地設計C朗的髮型,「C朗好難整㗎,隻手同隻腳都曲㗎。」一旦開始聊天,他就停不了話,「佢臉上有眼眉、眼睛、牙齒、耳朵……佢有頭髮……波鞋有鞋釘……有手指公……波衫係紅色㗎。」蕭宇恆所製的陶瓷C朗公仔。作品曾於台日韓展出35歲的蕭宇恆兒時確診患上自閉症,初中畢業後在庇護工場工作,於2009年開始透過體驗班接觸陶瓷,一試鍾情。陶瓷創作並不輕鬆,當中包含資料蒐集、作品構思、泥塑成形、素燒、上釉、釉燒、出窯等繁複程序。但10年下來,他練成一手好功夫,作品曾在台灣、日本和韓國展出。蕭喜歡創作人物陶瓷,律師、醫生、護士、清道夫等都是他的題材。「醫生係白色,件褸好長㗎」;「我整過法官,佢有個『揼揼聲』!」熱愛足球的他,還是最愛創作關於足球的作品。2014年世盃時,他搓了三個有獨特花紋的限量版足球和一個身穿三號球衣的球員。蕭現是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的「師傅仔」,與其他復康人士一同開班授課。一眾「師傅仔」表現讓藝想項目主任鄧嘉寶驚喜:「預計唔到會由庇護工場學員變成師傅仔,但放手畀佢哋做後,見到佢哋有好多強項。佢哋教班唔係就咁講書,係會同參加嘅朋友有互動,好多公眾人士都俾佢地嘅認真努力感染。」一眾師傅仔的作品將於本月飛出香港,在日本舉行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展出。藝想工作室亦將於9月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和與師傅仔一同創作。<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復康者創作陶藝 傳遞生命喜樂 克服生活困難

SJC / September 23rd, 2018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復康者創作陶藝 傳遞生命喜樂 克服生活困難2018年9月23日喜樂少年<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復康學員巧製陶藝 赴日參展自強不息

SJC / July 14th, 2018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復康學員巧製陶藝 赴日參展自強不息2018年7月14日頭條日報<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Read more

How a ceramics class revealed the hidden talent of a special-needs Hongkonger

SJC / July 14th, 2018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How a ceramics class revealed the hidden talent of a special-needs Hongkonger14 Jul 2018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Click here to enterOnce quiet and withdrawn, mentally disabled artist now sees his works displayed at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Susan Hui So-shing (left), Gordon Hui Ka-ho and Gilbert Hui Wai-ki at a St James’ Settlement studio in…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