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叮叮遊走銅鑼灣上環 市民體驗陶塑製作樂趣
lora.lam / November 3rd,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搭叮叮遊走銅鑼灣上環 市民體驗陶塑製作樂趣2019年11月3日HKSKH Echo 教聲 / 按此進入網站聖雅各福群會康復服務陶藝工作室「藝想」,獲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展開為期兩年的藝術項目「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並在10月18日為項目的重頭社區藝術節目「我們的叮叮遊記」揭開序幕。 「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是以陶瓷為創作媒介的社區藝術項目,由著名陶藝家羅士廉策展,邀請了15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人士,聯同15位藝想的師傅仔(復康人士)一同創作。大會在10月18日為項目的重頭社區藝術節目「我們的叮叮遊記」舉行發布會。聖雅各福群會副總幹事張達昌表示,這是本港首度以陶藝作為電車主題,公眾可登上一輛獨一無二、充滿藝術色彩的電車,一起體驗創作陶瓷樂趣,讓藝術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陶藝主題電車於10月18至29日上午10時45分至下午5時40分期間,在銅鑼灣總站至上環總站之間遊走,車上安排了一名身高1.5米的陶泥電車司機,在這位司機的帶領下,又有兩名巨型薯蛋人乘客,以及約100件主題分別為「花鳥蟲魚的願望」、「遇見工作中的你」及「給親人的一封信」陶瓷創作品,當中包括以手搖發電機操作的燈光陶藝互動作品「攻呀攻快搶攻」、紗線在陶瓷上穿梭的「泥板與綉花」及做瑜伽的陶瓷泥公仔「陶瑜樂」等;電車上又會有師傅仔帶領社區市民揑陶泥,體驗製作陶瓷樂趣。 創作夥伴之一、負責復修藍屋的建築師謝錦榮他說:「一年多前,聖雅各福群會藝想邀請我參與『我們的故事』陶藝創作計劃,認識了師傅仔蕭宇恆。蕭師傅對常常經過的藍屋感到興趣,並希望認識建築師的工作。過程中,他教我做手揑薯蛋人,我教他量度比例。我十分欣賞他製作陶瓷的手藝,真的十分精湛。今次我們合力製作了最古老的120號電車及車站陶瓷,現已在主題電車上層展出。」<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公益活動】聖雅各伙藝術家 陶藝電車齊參加
SJC / October 23rd,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公益活動】聖雅各伙藝術家 陶藝電車齊參加2019年10月23日巴士台 HK BUS CHANNEL / 按此進入網站話說收到香港電車嘅線人通風報訊,#30電車近來會有特別任務,咁當然要去伏擊睇吓發生乜事啦!黃昏時份去到上環西港城電車總站…咦?做乜#30電車唔埋正站㗎?衝埋去八卦吓先!為配合活動,#30電車身披特別車身色彩。《我們的故事》?即係乜事呀?正當搲晒頭嘅時候,電車上嘅聖雅各福群會同工就嚟介紹返今次究竟發生緊乜事…原來《我們的故事 陶塑記憶》係一個為期兩年嘅藝術項目活動,由聖雅各福群會藝想主辦、並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當中重頭社區藝術節目就要用到#30電車,叫做「我們的叮叮遊記」,啱啱喺10月18號揭開序幕。上:一眾嘉賓在陶藝主題電車前大合照。 出席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周永成先生(置中)、 聖雅各福群會副總幹事張達昌先生(右二)、建築師謝錦榮先生(右三)、 師傅仔蕭宇恆先生(左三)、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計劃總經理黃麗珊女士(左二)、)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張文穎女士(左一)和聖雅各福群會藝術發展經理鄧嘉寶女士(右一)下:創作夥伴――建築師謝錦榮(Kenneth)(左)與師傅仔蕭宇恆的陶瓷電車作品。(聖雅各福群會提供)今次係一個以陶瓷為創作媒介嘅社區藝術項目,得到著名陶藝家羅士廉先生策展,並且邀請咗15位嚟自唔同專業範疇嘅人士,聯同15位藝想嘅師傅仔(復康人士)一齊創作。至於「我們的叮叮遊記」就係香港首次以陶藝做電車主題,公眾可以上呢架獨一無二、充滿藝術色彩嘅#30電車,近距離欣賞一眾師傅仔嘅作品,一齊體驗創作陶瓷嘅樂趣,同埋可以靠藝術拉近人同人嘅關係。部份師傅仔嘅陶藝作品會喺#30電車上層展出。陶藝主題電車設置咗一個高1.5米嘅陶泥電車司機,由佢帶領電車上另外兩位巨型薯蛋人乘客,仲有大約100件陶瓷創作品,主題分別為《花鳥蟲魚的願望》、《遇見工作中的你》同埋《給親人的一封信》。當中仲有靠手搖發電機操作的燈光陶藝互動作品「攻呀攻快搶攻」、紗線喺陶瓷上穿梭的「泥板與綉花」同埋做瑜伽嘅陶瓷泥公仔「陶瑜樂」等;同時,陶藝電車上會有師傅仔帶領社區人士試吓搓陶泥,體驗製作陶瓷嘅樂趣。陶泥司機、陶泥乘客、陶器電車…(◎_◎)「我們的叮叮遊記」由即日起去到 10月29日(星期二)舉行,由朝早10:45到下晝17:40,分為多節,每節活動約1小時。陶藝主題電車將會喺銅鑼灣總站同上環(西港城)總站之間遊走,參加者一方面可以喺陶藝主題電車上欣賞陶藝作品之外,仲可以親身體驗製作陶藝。 參加費用全免,但記得要預先去《我們的故事 陶塑記憶》網上連結登記:http//bit.ly/2koAqZG。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為咗宣傳《我們的故事 陶塑記憶》,作為支持機構嘅香港電車有限公司除咗提供#30電車舉行「我們的叮叮遊記」之外,佢哋仲將位於灣仔莊士敦道嘅#45E菲林明道電車站拎作宣傳之用,叫做「我們在叮叮站」,行過嘅可以去了解吓參與今次活動嘅藝術家同小店㗎!用作宣傳今次活動嘅菲林明道電車站。其實今次活動仲有其他作品分佈喺灣仔區入面另外10幾個地點,聖雅各福群會藝想有個叫「我們的藏寶陶」嘅活動,畀大家可以去各個展覽地點儲印仔,11月15號之前集齊18個印仔,就可以去到灣仔石水渠街85號聖雅各福群會地下嘅藝想展覽館登記,參加免費陶藝體驗活動㗎!至於如果覺得想簡單啲就咁欣賞吓一班師傅仔嘅作品,其中15對參展夥伴嘅陶藝作品就放咗喺灣仔大有廣場大堂,行入去就睇到㗎喇!有15組藝術創作者嘅作品放咗喺大有廣場大堂畀大家參觀。<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坐電車學陶藝 體驗城市文化遊
SJC / October 18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坐電車學陶藝 體驗城市文化遊2019年10月18日晴報 / 按此進入網站「搭叮叮」係香港特色,當加埋藝術,相信更吸引文青打卡同影相。最近聖雅各福群會康復服務陶藝工作室「藝想」,就獲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進行為期兩年嘅藝術項目《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 呢個項目係由著名陶藝家羅士廉策展,邀請咗15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人士,聯同15位藝想嘅復康人士,一齊創作陶瓷作品。現推出「我們的叮叮遊記」,陶藝主題電車設置一個1.5米嘅陶瓷電車司機,車上有兩位巨型薯蛋人乘客同約100件陶瓷創作品。 公關姊妹話,作品包括來自負責復修藍屋建築師謝錦榮,分別喺利東街、梳士巴利道同油塘港鐵站展示大型陶瓷雕塑嘅陶藝家李慧嫻等。市民坐上呢架獨一無二嘅陶藝主題電車,一方面欣賞藝術創作者嘅陶瓷作品,同時可以喺師傅仔帶領下體驗製作陶瓷嘅樂趣。由今日(18日)至今個月29日,有得玩,有得睇,仲有故事聽,費用全免,市民可預先上網登記報名。 撰文: 黛安 消息特靈八卦公關 欄名: 八卦名利場<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藝遊灣仔】放慢腳步,走進生活日常!拿著「尋寶陶」走遍15間灣仔小店!
SJC / October 14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藝遊灣仔】放慢腳步,走進生活日常!拿著「尋寶陶」走遍15間灣仔小店!2019年10月14日經濟通 EtNet / 按此進入網站#文青 #灣仔 #小社區 #叮叮 #電車 #Verde MAR #愛群理髮 #ABC Cake House #陶瓷 #小店 每天穿梭在鬧市,我們對城市的憶記或許只停留在摩天大廈裏。其實,城市同時代表著我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可曾駐足留意過?找一天不如拋下工作,走進你甚少留意的窄巷與小店,或會重拾已遺忘的故事。去哪裏好?聖雅各福群會在今個秋天,展開了「我們的尋寶陶」計劃,透過陶瓷藝術與社區地圖,帶領大家遊走在新舊交替的灣仔區,來一趟小店之旅;放鬆一下,重新留意身邊人,重拾身邊事與生活小趣味。以藝術連結社區、公眾與復康人士「我們的尋寶陶」是一份藝術社區地圖,大家可以拿著地圖及「護照」,走訪灣仔區15間小店,尋找由專業人士和復康人士合力創作的陶瓷,聽聽每件陶瓷背後的故事、與小店之間的連結。大家可在15間小店和聖雅各福群樓會內索取「我們的尋寶陶」地圖及護照一本。 每間小店內的每一件藝術品都由「師傅仔」(復康人士)與不同專業人士合作製成,這些專業人士有瑜伽導師、病理學家、大學講師、音樂治療師、農夫、建築師等;15對創作夥伴會跟據個別小店的背景而創作出符合店舖風格的陶瓷作品,非常有意思!師傅仔黃震邦(邦邦),不要小看他在製作陶瓷時的專注!邦邦所製作的一部分陶瓷作品,很可愛呢!一起開始「我們的尋寶陶」吧! 遊走於灣仔區,搭電車最好不過,但每天穿梭在大城市的你,記得上次跳上電車,看著街景發呆至港島邊端是多久以前的事嗎?不如今次在灣仔站下車,開始我們的尋寶之旅!Checkpoint 1:我們在菲林明道叮叮站 只要乘坐電車經過菲林明道電車站,就可以看到第一個大型陶瓷作品。這兩個站立在電車站頂部的「薯蛋人」是由一眾師傅仔共同製作,好搶眼!另外,大會亦邀請了約300 位公眾人士齊齊製作3,000 多塊陶瓷片,合成一個城市的輪廓,讓你在等電車或搭電車時都可欣賞到藝術感滿滿的裝置,仲可以打卡!這是全港首個電車站頂公眾參與大型陶瓷作品。不妨乘坐電車,在上層近距離地欣賞可愛的「薯蛋人」吧!Checkpoint 2:墨西哥餐廳Verde MAR在電車站下車後,不妨先到位於大王東街,充滿文化色彩的墨西哥餐廳Verde MAR吃一頓悠閒午餐,再欣賞一下餐廳內的陶瓷作品吧!墨西哥餐廳Verde MAR 這是一間以牛油果作招徠的墨西哥餐廳,以產自墨西哥、中美洲一帶的牛油果入饌,有創意之餘亦非常健康。此外,Verde MAR每年都會為墨西哥亡靈節佈置餐廳,一踏入餐廳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氣氛!Avocado Apple Pancake $129想來點輕食,可以點這款夾著牛油果蓉和爽脆蘋果片的pancake,樣子趣怪,本身就是出自廚師手的藝術品!餐廳環境氣氛一流!吃班戟之餘,當然不要錯過由師傅仔和Partner共同創作的陶瓷作品啦!在Verde MAR裏,就有邦邦和瑜伽導師Leona一起製作的作品,以家人為主題的陶瓷跟店內溫馨的環境氣氛配合,頓時為小店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窗邊掛著的陶瓷板就是師傅仔和Leona的共同創作。在離開餐廳後,記得在餐廳門口為你的「護照」蓋上一個特別印章,每一家店的印章都是不同的啊!Verde MAR地址:灣仔大王東街24號地下Checkpoint 3:廣東理髮店——愛群理髮 吃飽之後,不妨走多兩步來到位於茂蘿街的「愛群理髮」,細閱一段有關傳承與創新的故事吧!愛群理髮的店主Mark師傅 群理髮是一間由1962年創辦至今,只做傳統廣東理髮的店舖。走進去看,店舖充滿濃厚的復古感覺,店內的椅子、招牌、屏風都充滿著歲月的痕跡,卻不失堂皇氣派,以為是打卡的「理髮博物館」,怎料80後老闆Mark師傅正以純熟的手藝為客人剪出最有潮流感的髮型!新與舊,復古與潮流,在這裏融合得天衣無縫。 欣賞完店內的裝潢和Mark師傅的技術後,記得要看看由木藝師林池與師傅仔合作製成的陶泥凳子,兩個人將木工的入榫技巧融合陶瓷創作之中,而陶泥作品跟理髮店沒有半點違和感,與店內的復古椅子相映成趣!每間小店都有一個特別印章,愛群理髮的特別有趣,集齊18個印章就有機會參加免費陶瓷體驗活動。愛群理髮地址:灣仔茂蘿街11號地下Checkpoint 4:半個世紀糕餅店——ABC Cake House不知不覺就在灣仔區待上半天,碰巧下午茶時間就來到最後一個Checkpoint,就是開業近六十三年的糕餅店——ABC Cake House。又一間讓你「走進那些年」的傳統小店! 沒有灣仔區居民不曉ABC Cake House,街坊覺得是尋常,區外人呢,會覺得每個角落都是影相位!地上和牆身的小楷磚、餅櫃內全是小時候常見的卷蛋;最常聽見的一句是「唔好意思,呢款賣晒啦,聽日再嚟睇下啦」,可見這間老店得到很多街坊的捧場!這張珍貴的黑白相就是攝於六十多年前的開張日。 如果你細心留意,更會發現餅店內有一塊「磁石告事牆」,牆上有一些以陶瓷製成的磁石,這就是由師傅仔與資深陶藝家李慧嫻一起創作的「陶瓷麵包師傅磁石」。陶瓷麵包師傅磁石形態鬼馬得意。 提提大家,如果要取得ABC Cake House的印章,就要問下店員或老闆;大家亦不妨再問問老闆關於這間餅店的故事,始終一家店可以屹立六十年真的不容易,當然不要忘記心水的卷蛋糕點幾點出爐啦!ABC Cake House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255號地下 <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菲林明叮叮站頂首設陶藝展
SJC / October 13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菲林明叮叮站頂首設陶藝展2019年10月13日星島日報 / 按此進入網站1/1 ■灣仔區電車站頂首設陶藝展,拼湊城市輪廓。(星島日報報道)菲林明道電車站頂自上月底設首個公眾參與的大型手作藝術品,作品一點四米高乘六點六米長,由三百位公眾人士製成逾三千塊陶瓷片併合城市輪廓。聖雅各福群會的陶藝工作室「藝想」得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畫」支持,推出「我們的藏寶陶」及「我們在叮叮站」活動。前者由十五位社會不同代表如大學講師等,與「藝想」的復康人士一起製作陶瓷,並擺放在灣仔區內十五間店鋪或場所,包括智障和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設計的薯蛋人雕塑。項目展示復康人士都有其專長,希望觀眾可認識和欣賞復康人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藝想」與香港電車合作,在電車站上設有首個公眾參與的大型手作藝術展。當中由三百位市民,手製超過三千塊色彩繽紛的陶瓷片,並併合成不同建築雕塑,組成一條天際線;另外更有兩隻由復康人士設計的薯蛋人雕塑。 香港電車市場商務及品牌總監張永恆表示,支持本地藝術創作,有關項目可展示復康人士的手作專長。他說,以往電車站上蓋主要展示廣告牌,今次為了擺放藝術品,首次在電車站頂設有首個公眾參與的大型手作藝術品,製作時間及難度不少,而且需要合乎法例等安全要求,所以薯蛋人雕塑改以玻璃纖維仿製成陶瓷,符合防火要求。負責人聖雅各福群會藝術發展經理鄧嘉寶表示,希望觀眾從作品得到啟發,透過展覽欣賞復康人士,同時拉近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和社會的距離。 瑜伽導師Leona與自閉症患者黃震邦(邦邦)一同創作陶瓷,先後製作出「給親人的一封信」,以及薯蛋人做瑜伽的《陶瑜樂》系列作品。她表示,未認識復康人士前,覺得復康人士需要不同程度的照顧,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發現他們亦可照顧自己。「復康人士能發揮自己的天賦,不是社會的負擔。」即使邦邦沉默寡言,首次製作陶瓷的Leona指邦邦很細心,「他會主動遞工具給我,幫助我。」她希望市民可透過作品,更多了解復康人士的內心世界。<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越後妻有 2018】 從「大地予我」到香港部屋 :一趟香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遊
SJC / September 24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越後妻有 2018】 從「大地予我」到香港部屋 :一趟香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遊2018年9月24日STANDNEWS 立場新聞 / 按此進入網站月初到日本新潟縣參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祭),回港不久就遇上颱風山竹。這個颱風近乎癱瘓香港,市內水浸、積沙、倒樹不斷,善後工作仍在進行;延伸出香港政府不善管理樹木、廢木的問題,再一次叫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如何與自然互惠共存?另邊廂,藝術祭由2000年以來,已打著「以藝術讓人與自然連結」的旗幟,嘗試承傳與發展地域文化。自2015年,有一群香港農夫以一個集藝術、農耕和教育的計劃「大地予我」進入藝術祭;今屆更有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在當地建一間香港部屋,展示香港藝術家創作,期望建構一種連結人身自然的人文風景。過去兩個月,時有聽到藝文界朋友說,「今年藝術祭多咗好多香港人」、「暑假個個都去晒藝術祭喎」;連旅遊雜誌、網媒都寫寫藝術祭指南。霎時炒起這股藝術祭熱,想想也多得新建的香港部屋,香港能有名有姓地落腳藝術祭,成為其中一份子。「越後妻有」由日本古地名「越後國、妻有庄」而來,現今指的是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區域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比東京23區還要廣闊,是一被大自然包圍的地區,有不少農村聚落,冬天是日本豪雪地帶一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每三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是第七屆,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祭。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地方再造為目標,將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自然,發掘地方蘊含的價值和潛在的魅力,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地域的資源,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 撮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中文網站香港部屋座落於新潟中魚沼郡津南町市郊的上鄉村落,設計成員包括,葉晉亨、吳鎮麟、許祟正、劉駿達、李烈君、劉業斐及游超婷。部屋高約六米,有展覽廳、藝術家的居住空間和社區廚房,加入香港特色的建築元素,包括鐵閘、白鐵信箱、霓虹燈。展場牆上掛起「路人甲」的相片;地櫃則展出藝術家從村民收集得來的照片、文獻等。參觀者可以在舊物中,找找幾位「路人甲」的出處。設計團隊展述設計理念: 津南的上鄉被大自然緊緊包圍著,是一個有大樹,有小草,充滿着雪國風貌的青蔥之地。我們不想破壞這份自然和寧靜,便以樹枝的幾何作為部屋的主要結構。 屋頂微微傾側,和村落中此起彼落的民居建築物互相呼應。我們用新潟當地的魚沼杉木和常見的鍍鐵板作為部屋屋身的主要物料。我參觀部屋之先,刻意不閱讀它相關的介紹,想捕捉直覺經驗和感覺。木屋小巧精緻,加上「部屋」二字,日本味濃。入到屋內,間格很簡單,正門右邊是一個簡單的接待櫃台,安裝一道參照香港舊舖鐵閘製成的白鐵百葉鐵閘,也放置一些介紹部屋和參展香港藝術家的單張。節期內[1] ,部屋正展出藝術家梁志和及黃志恆的作品《津南遺失博物館》,牆上掛滿大大張的人像照。梁黃二人在津南社區向名村民收集他們的生活舊相片,攝於上世紀六至七十年代,並抽取其中被隨機攝入的七位「路人甲」,邀請模特兒角色扮演,在攝影棚中重塑這七位同樣見證歷史的陌生人。藝術家以此反映照片另類的閱讀方法,嘗試在消失的故事中,賦予「遺失」者的歷史價值和意義。香港農夫大家介紹「大地矛我」農田,阿手在左一。「我們嘗試以自然永衡法耕作,跟其他田的確格格不入,要知道這裡的田好整齊,不要有雜草,也會用化學農藥的。而村民見有人由這麼遠的地方來耕田,會感到好開心。」香港人到跟當地農夫學農耕技術,也嘗試把香港的農作物移到當地試種。「這裡的泥土的確好肥沃,我們試過在一平方米內,可以有六至七個南瓜收成!不過這裡可以種的農作物也較單一。」冬天的新潟縣冰天雪地,積雪可達5米以上;到翌年4 、5月融雪後,農夫要把往後半年時間耕作,到九月開始收成,又要慢慢準備過冬。「反而在香港,全年都可以耕種,不同地區可出產不同農作物。例如上水種紅菜頭,荃灣的川龍種西洋菜。」阿手說:「之前我們拿了莧菜的菜種來,今年就試試種西洋菜。」圖為田裡的莧菜。這塊香港田以山水灌溉,經搭建一條引水道,把附近的山水引渡過來。「山水有豐富的礦物質,土壤肥沃,農作物生長的好好。其他人都已用機械協助灌溉,我們反過來好像用回舊方法。這令我思考用電的確是方便快捷,但當要處理核災時,要用上很多很多時間。這又是否仍然是『省時』呢?」來自聖雅各福群會「藝想」的一群師博仔,創作近百件陶藝作品「薯頭薯舞」於農田旁展出。大地藝術祭的目的,是為人口稀少和老化的鄉郊,帶來城市的活力和朝氣。但多年以來,亦有另一個論調提出:是藝術祭帶城市人回到自然當中。阿手與我們一行幾人,走到田裡和柏油路上,大家談的是務農工作、耕作時序、農耕技術,一切純粹基本,關乎生存生活。再想到在香港,一說農田和鄉郊,就是土地大辯論、地權之爭當中。如果硬要為港人攀涉水來耕田找一個理由,說是希望可以找到讓人回歸生活、純粹感受生活的機會,又會否教我們這群自詡為國際城市的人,自慚形穢?重回土地根本意義,生出食物,養活百物;在香港的土地,則想逆轉化硬地,生出鋼根與水泥。在思考自然與我們關係之前,可能先要知道我們如何理解自然。註[1]: 節期後,部屋會分別於2019及2020年,邀請藝術家尹麗娟、L sub (白雙全、胡敏儀及嚴瑞芳),駐留當地,以藝術探索當地鄉野自然和人文文化,及展示其藝術創作成果。——-【基本資料】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8展期:2018年7月29日(日)至 9月17日(一)「大地予我」展覽:越後妻有文化中心·十日町中央公民館 (新潟縣十日町市本町一丁目上508-2 )農田:新潟縣十日町帝松代山香港部屋地址: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29-4<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跟「師傅仔」學陶藝 認識智障人士才能
lora.lam / June 18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跟「師傅仔」學陶藝 認識智障人士才能2019年06月18日明報 / 按此進入網站【明報專訊】報興趣班,最可惜就是配合不到課堂時間,如果可以自訂上課日子、時間,那就最好不過。聖雅各福群會「藝想工作室」舉辦的暑期親子陶藝班,便提供了這個彈性。只要多找幾個家庭一起參加,即可以包班形式上課,自主度更高有別於一般工作室,「藝想」主要由智障和自閉症譜系障礙者所組成。別小覷這班復康人士,他們精於創作陶藝及纖維藝術。「我們這班『師傅仔』已經學習陶藝多年,有豐富的技巧,而且在不同課程都擔任過助理導師,所以教學經驗充足。」聖雅各福群會藝術發展經理鄧嘉寶說。鄧嘉寶又謂,陶泥本身已是一種很特別的溝通媒介,再加上助理導師是一班復康人士,她相信,透過這些體驗,親子間可延展不少話題,「對於初次接觸復康人士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可能會感到疑惑,所以同場會有職員加以協助,課堂完結時亦有debriefing(解說)補充,希望讓參加者明白,縱然這班『師傅仔』和我們有些不同,但他們亦有比我們優勝的地方」。INFO暑期親子陶藝班(包班)對象:6歲或以上小童及其家長人數:16至36人(每名家長最多可與3個小童結伴參與,收費以人頭計算,作品數量超出限額亦需另加費用)日期:7月中至8月尾(具體時間可商議)時間:2小時地點:灣仔石水渠街85號 聖雅各福群會6樓「藝想」費用:每人一件作品,每位$350;二人合作一件作品,每位$280主辦單位:聖雅各福群會查詢:2831 3299詳情:「藝想 St. James’ Creation」facebook專頁<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聖雅各福群會陶塑展覽 展出復康人士與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SJC / May 24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聖雅各福群會陶塑展覽 展出復康人士與藝術家的心血結晶2019年5月24日熱血時報 / 按此進入網站「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天才橫溢,自然可以如此豪氣,一群復康人士難道就不能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從師傅仔的作品裏面,你會見到一個個率真躍動的心𤫊,千萬不要帶着憐憫的眼光,他們就是精彩動人,帶着一股純真又攝人的魅力,只要你打開心扉,便會體會當中的美好,越簡單,越純粹,越接近美,越接近真實。」聖雅各福群會藝想「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 策展人羅士廉(Chris)如是說。 聖雅各福群會「藝想」工作室「藝想」將於本周六(5月25日)開放工作室,舉行免費陶泥活動:《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展出作品及一系列活動,供公眾參加。 為何該會會開展「藝想」這個項目呢?原來是為了為復康人士尋求陶藝體驗機會。 「藝想」成立於1999年,最初是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庇護工場的一個項目。「藝想」的創作及教學團隊主要由復康人士(師傅仔)組成、聖雅各群福會人員負責行政及策劃工作,並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參與。小題:寓生命於藝術「藝想」主要工作,是推動復康人士藝術創作、舉辦展覽、策劃社區藝術計劃及公眾推廣,透過藝術媒介,分享快樂的種子。Chris說道:「『藝想』是藉着藝術的表達去帶出每一個人都能夠公平地發揮各自的才能,學習欣賞,認同,互相包容,接納,彼此尊重,從師傅仔的作品裏面,你會見到一個個率真躍動的心靈。」 「千萬不要帶着憐憫的眼光,他們就是精彩動人,帶着一股純真又攝人的魅力,只要你打開心扉,便會體會當中的美好,越簡單,越純粹,越接近美,越接近真實。」 而透過參與創作,「師傅仔」由受助的一群,轉變為推動藝術,推動對生命的熱愛的陶藝創作人,回饋社會。可以說寓生命於藝術。 「在師傅仔的世界裏,會重拾到我們遺忘了的點滴,提醒着我們生命的價值,更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身邊一切的美好。」小題:成績斐然 展出海外那麼,這些年來,「師傅仔」為我們帶來了甚麼呢?原來「藝想」培育多位陶藝創作人成為「師傅仔」,教授陶藝課程,他們的作品不只在香港得到認同,並且走向世界,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地都有展出,交流、獲獎及收藏。 早在2013年,「師傅仔」創作「教與育的種子百年樹人」戶外陶塑,設置於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花園。2015年獲邀代表香港參與韓國「京畿世界陶藝雙年展」,共有兩組作品參展;16年獲邀參與「信樂吹來的風日本、台灣、澳門、香港交流展」並於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產業展示館展出;同年參與台灣、日本、香港聯展的「人間–原生藝術展」,於台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2018年獲邀參展「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大地予我」項目,創作多組作品,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同好者及社區人士交流分享。小題:結更多善良的種子在2017至2019年,「藝想」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開展《我們的故事-陶塑記憶》項目,於2019年底舉辦大型社區藝術活動。 「我從來相信,最恆持的力量,是從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開始,「藝想」是一種藝術和生命的教育,他帶來一股活潑又有創意的能量,通過多年來師傅仔和大家的努力,不斷滋養着我們的心靈,把愛和善帶入社區,感動了香港,更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希望『藝想』繼續壯茁成長,開更多漂亮的花,結更多善良的種子,讓更多人感受到充滿藝術和愛的生活有多美好!」Chris感嘆。 現代人習慣了社會的種種,漸變麻木,好的壞的,都再也分不清了。或許,我們是時候讓藝術滋潤僵硬的心,喚起那陌生的真。 活動日期: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5時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85號六樓 藝想 活動:開放工作室/作品展示/錄像放映/陶泥體驗/故事杯創作/有獎比賽<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
隔牆有耳:唐偉康去藍屋 織織復織織 – 李八方
SJC / March 26th, 2019 / 0 Comment
< 返回傳媒報道隔牆有耳:唐偉康去藍屋 織織復織織 – 李八方2019年3月26日蘋果日報 / 按此進入網站唐偉康喺婆婆指導下,試用藍屋一部木製人手織布機。美領館fb圖片早排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公開批評北京干預香港事務,危及香港營商環境,結果引起成班極左派反擊,不過呢啲噪音對唐偉康似乎冇影響,佢就繼續四圍落區出巡視察民情,今次唐偉康就去灣仔古蹟藍屋參觀,仲即場表演佢藝術天份!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facebook噚日貼咗唐偉康參觀灣仔藍屋嘅相,藍屋建築群係政府活化古蹟計劃嘅項目,唐偉康係個post話多謝負責單位聖雅各福群會帶佢參觀灣仔藍屋同呢個會嘅創作坊「藝想」。唐偉康又話見到咁有歷史嘅藍屋入面公寓仲保存得好好,俾佢體會到當時住戶嘅生活狀況,而佢亦貼咗多張喺藍屋入面嘅相,似乎佢真係好like藍屋。唐偉康仲特別提醒大家,唔好錯過佢貼嘅最後一張相喎!呢張原來係佢由一名婆婆指導下,試用一部木製人手織布機,唐偉康仲認叻話其實佢都有啲藝術天份!< 返回傳媒報道最新報導